發酵是大自然的“法術”,是人類利用微生物制造美食的過程,讓同一種食物擁有了千變萬化的風味。
比如我們常吃的饅頭、面包、酸奶、泡菜、豆瓣醬等,都是美味的發酵食品。常吃發酵食品還能平衡腸道菌群、維持腸道健康、調節免疫力。
那么,食物是如何被發酵的呢?咱們這就來探究下發酵食物的變化過程。
面食的發酵:
制作不同的發酵面食需要用到不同的面粉,成品的風味大不相同。比如做面包需要用高蛋白小麥攆磨成的面粉,而做饅頭只需要中筋面粉即可,做蛋糕則需要低筋面粉。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這是因為蛋白質含量高的面粉經過長時間的揉捏后,會生成較好的面筋,能讓面包更好的發酵,風味獨特,軟韌耐嚼。而饅頭和蛋糕對筋性的要求都不高。
發酵面食最常用的就是酵母,它之所以能讓食物“膨脹”起來,關鍵就在于酵母的產氣作用。
面粉遇到水后會破裂,開始吸水。酵母菌和淀粉接觸以后便開始了“工作”,它會依賴面粉中的糖以及添加的糖,開始代謝作用。這個過程會產生能量、二氧化碳氣體和酒精,能使面團充滿氣泡,結構變得松軟。
溫度對酵母的產氣作用影響較大,一般在35℃左右酵母產氣速度最快。但持續在這個溫度卻會產生更多的酸,影響味道,所以一般建議維持在27℃,酵母風味更好。
除了酵母以外,還有人習慣用小蘇打作為面食膨發劑,但風味和色澤不如酵母膨發的好,如果混合的不均勻或者小蘇打沒有完全溶解,食物局部顏色會褐變,口感苦澀。
和普通的面食相比,發酵面食柔軟易消化,對腸胃不好的人以及老年人群較為友好。
大豆的發酵:
大豆本身就具有獨特的氣味,而發酵后的大豆味道千變萬化,常見的有納豆、豆腐乳,還有可以用來調味的味增、醬油等。
它們的獨特風味都出自于微生物之手,比如在制作豆瓣醬的時候霉菌起到主要的作用,傳統方式制作豆瓣醬的時候要先制曲,也就是培養出食物、菌絲相混合的原料。
然后所有的原料都沉浸在鹽鹵中,這個過程霉菌不能生長,分泌出各種酶類,其中就有蛋白酶、淀粉酶、纖維素酶。蛋白酶把原料中蛋白質分解成多肽及氨基酸;淀粉酶把淀粉轉化成葡萄糖、雙糖、三糖及糊精等;纖維素酶分解原料中的果膠、纖維素、半纖維素等,使其轉化成各種糖類,這一系列的過程帶來了特有的風味。
醬油最開始是調制豆瓣醬時殘留的漿汁,也被稱為豆醬清。而現在的醬油主要是脫脂豆粕和小麥麩皮,經蒸料處理和米曲霉發酵后,用鹽水淋油而得。在發酵的過程中蛋白質被分解為氨基酸;淀粉被分解為單糖、雙糖和多糖。氨基酸會和糖類反應,呈現出棕色。
味增則是日本特有的豆瓣醬,釀造過程需要先烹煮谷子或稻米,煮好以后擺在淺盤子里發酵制曲。將制好的曲放入碾碎煮熟的大豆中,加入5%~15%的鹽和一份先前釀造的味增,放置在30~38℃的環境中,里面的乳酸菌和耐鹽性酵母會分解原料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油脂,生成風味物質并發生褐變反應,歷經數月至數年的時間直到味道香醇。
納豆也是以大豆作為原料發酵而成的,將大豆煮熟后,在40℃的環境中以納豆枯草桿菌發酵20個小時,蛋白質被細菌酵素分解為氨基酸,寡糖被分解為單糖,生成混合有奶油味和堅果味的芳香化合物,以及谷氨酸長鏈成分和具有長鏈支鏈的蔗糖(這兩種成分使納豆黏到拉絲)。
而人們常吃的豆腐乳則是豆腐經過霉菌發酵后的食品,比如放射毛霉菌和毛霉菌。
雖然發酵豆制品風味獨特,但普遍含鹽較高,不能多吃。
蔬菜的發酵
蔬菜經過發酵之后可制作成腌菜和酸菜以及泡菜等美食,主要發酵微生物為乳酸菌,也是其特殊風味的來源。
腌菜需要將蔬菜完全浸沒在鹽水中并密封,多選用未精煉的海鹽,能使腌菜吃起來更爽脆。這是因為未精煉的海鹽中含有鈣、鎂等成分能助長交叉聯結并強化細胞壁果膠。接下來,蔬菜在無氧的條件下,抑制了酵母菌以及霉菌的發酵,只有乳酸菌這類厭氧菌能夠繼續繁殖,消耗蔬菜中已經被代謝過的糖分,產生多種乳酸、其他酸類、二氧化碳和酒精,同時還可以降解腌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
泡菜在發酵的時候,低溫低鹽有利于腸膜明串珠菌的滋生,能產生一種清淡口味,其中包含酸、酒精、芳香化合物等;溫度較高的時候有利于胚芽乳酸桿菌的繁殖,產生乳酸。一般情況下泡菜初期以明串珠菌類為主,隨后以乳酸桿菌為主。
蔬菜發酵的過程中B族維生素含量會增加,但和發酵豆制品一樣,發酵蔬菜普遍也含有較高的鹽,需要控制食用量。
奶類的發酵
牛奶是飲食中補鈣的良好來源,但很多人并不喜歡牛奶的味道,反而更喜歡牛奶經過發酵后制成的酸奶和奶酪。
發酵酸奶的主要微生物是乳酸菌(進一步簡化到兩種基本菌種為: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這兩種菌會相互刺激生長,消化牛奶中特有的乳糖,產生乳酸菌釋放到牛奶中。剛開始的時候鏈球菌比較活躍,后期隨著酸度的增加,另一種菌變得活躍起來。這個過程會阻礙其他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并讓酪蛋白聚集成半固態的凝乳,使原本液態的牛奶變得濃稠。
奶酪是在殺菌后的牛奶中加入適量乳酸菌發酵劑、凝乳酶和鹽,使牛奶中的酪蛋白凝固,排除乳清后制得的乳制品濃縮物。不僅味道濃郁,營養也被進一步濃縮。
有研究發現:發酵乳制品中的有益菌能夠改善腸道微生態環境,調控人體的免疫機制。
不過在選擇酸奶和奶酪的時候建議:酸奶要選擇發酵后未經過熱處理乳酸菌數≥106CFU/g(mL)的無糖酸奶;奶酪建議選擇低鹽奶酪。
總結:
發酵食品之所以風味獨特,都是出自于微生物的“鬼斧神工”。雖然吃起來很美味,但如果沒有經驗,并不建議在家自制發酵食品,避免因發酵環境控制不好而導致雜菌滋生,危害健康。
參考文獻:
[1] 哈洛德·馬基[美] 著.蔡承志 譯.食物與廚藝.面食·醬料·甜點·飲料.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3.8
[2]劉志偉,譚興和,姚曙光.豆瓣醬的研究進展及發展方向[J].中國調味品,2011,36(03):13-16.
[3]馮緯,周利南,劉曄,俞振鋒,沈權鋒,沈海鋒,杜甫軍,韋希明.釀造醬油發酵過程及其相關酶系[J].價值工程,2018,37(12):165-166.DOI:10.14018/j.cnki.cn13-1085/n.2018.12.070.
[4]陳倩,李永杰,扈瑩瑩,溫榮欣,孔保華.傳統發酵食品中微生物多樣性與風味形成之間關系及機制的研究進展[J].食品工業科技,2021,42(09):412-419.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0070365.
[5] 哈洛德·馬基[美] 著.蔡承志 譯.食物與廚藝.蔬·果·香料·谷物.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3.8
[6]朱盼盼,劇檸,張書文,呂加平,逄曉陽,蘆晶.常溫奶酪加工技術及貨架期穩定性研究進展[J].中國乳品工業,2022,50(01):32-36.DOI:10.19827/j.issn1001-2230.2022.01.007.[7]丁瑞雪,王一然,烏日娜,岳喜慶,洛雪,武俊瑞.發酵乳調控人體腸道營養健康的研究進展[J].食品與發酵工業,2018,44(12):281-287.DOI:10.13995/j.cnki.11-1802/ts.017984.
[8] 哈洛德·馬基[美] 著.林惠珍 譯.食物與廚藝.奶·蛋·肉·魚.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3.8
文章由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作培育)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作者:衛健委首批營養指導員 中國注冊營養師 薛慶鑫
審核: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副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