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在馬里亞納海溝開展科學考察,已獲得火山巖樣品和全水深海水樣品等。據介紹,“科學”號于11月23日從青島起航,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后,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疤剿鞫枴笨瓶即Y束馬里亞納海溝科考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
在太平洋海域圓滿完成3次海上測控任務的遠望5號船,14日上午返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據了解,因某型衛星發射任務時間調整,遠望5號船及時修改航行計劃、提前返航,本航次海上作業82天,安全航行1.8萬余海里。......
俄羅斯頓河國立技術大學(DSTU)正在建立一套基于亞速海遙感數據,分析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狀況的數學模型和方法。該項研究結果將有助于開發一種技術來監測不良和危險現象,例如石油污染、極端增減水現象、富營養化(......
電池續航和充電基礎配套等,是電動汽車長期以來存在的技術痛點。目前,充電樁技術多為固定功率設計,在公共場所使用仍避免不了便捷性、兼容性、使用率等問題。近日,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
隨著停止運行的按鈕被按下,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出現在人們眼前。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9年運行取數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12日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12月10日,《自然》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建筑、道路、汽車等人造物體的質量現已超過地球上的生物總量,而每周的新增物量相當于地球上近80億人口的總重量。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新學院大學城市生態學家TimonMcPhearson說......
深瞳工作室出品采寫:本報記者陳瑜策劃:劉莉隨著對深海了解的深入,不能只有一個“蛟龍”號,打造譜系化的潛水器來全面掌握核心技術,成為越來越多業內人士的共識。萬米,如果成人步行大約需要2.5小時......
大約在10天前,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斗者”號順利返航。在那之前五十天的時間里,在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奮斗者”號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實現了10909米的坐底深度,完成了首次海上試驗?,F在它......
長久以來,中國的數控系統企業始終在夾縫中求生存,因為數控技術壟斷,該市場一直被日本、德國等國際一線數控企業牢牢把控。高檔數控系統作為高檔數控機床的“大腦”,是決定其性能、功能、可靠性和成本的核心......
油氣資源在世界能源結構中作為“第一能源”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不僅是現代工業的“血液”和經濟命脈,而且影響到能源安全和國家穩定,也是世界大國間政治和經濟角逐的焦點之一。隨著陸地常規油氣資源的枯竭......
“1號電機、2號電機轉速148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4號電機轉速40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等離子體放電實驗開始!”12月4日14時02分,位于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中國......
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造太......
200秒只是短短一瞬,6億年早已是滄海桑田。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這一突......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超級計算機幫助下創建的電子-分子碰撞模型數據庫被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采用,為ITER開發控制核聚變的關鍵診斷工具提供了幫助,朝最終實現受控核聚變又邁出一步。核聚變是太陽等恒星的能......
正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建筑科技創新大會之重大科技成就展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其中一些與建造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相關的科技吸引參觀者駐足。10多天時間一家醫院拔地而起,令世界驚嘆的“中國速度”背后有哪些硬核科技“密......
不論是遠古神話還是現代科學,解釋太陽能量來源都是它們重要的使命之一。中國神話的三足鳥,希臘神話的阿波羅,日本神話的天照大神,都是遠古人類對太陽能量來源的想象。而近代科學中,從液體球冷卻放熱到物質引力......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睆V袤而神秘的海洋給予人們無限想象,但它同時又是具有強腐蝕性的嚴酷自然環境。港口碼頭、石油平臺、鋼樁、橋梁等,如何乘風破浪、更持久地堅守?中科院金屬研究......